(图片来源:潇湘晨报)
每经记者 于垚峰 发自长沙
3月末,正是春耕好时节。
但记者走进株洲清水塘的清水村,看到的景象却是被荒废的成片农田。
“好多年就不种了,水稻种下去,根本长不出稻谷,即使长出来了,也不敢吃。”清水村一位正在翻修自家房屋的村民告诉记者,有的村民现在将农田挖成鱼塘,不过,常有污水流入,鱼经常莫名死亡。
株洲清水塘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化工、冶炼、水泥等重化企业130多家,株洲市90%的重金属污染集中在此。“企业退城进园、周边村民迁出污染区域”的口号喊了许多年,但时至今日,这个近2000人的村庄,仍生活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。
除株洲清水塘之外,衡阳水口山、郴州三十六湾、湘潭竹埠港、娄底锡矿山、长沙七宝山、岳阳原桃林铅锌矿等地的重金属污染也非常严重。根据湖南省环保厅数据,湘江流域有1600多家涉重金属污染企业,目前已关闭了800多家,多为小型化工、冶炼和涉矿企业。
尽管如此,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595亿元,由于实际投资速度慢于项目规划时间,因此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进速度非常缓慢。
国务院批复的《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》提出了两个“减少50%”,即到“十二五”末,湘江流域涉重金属企业数量和重金属排放量均比2008年减少50%。这也倒逼这些地区调整产业结构,转变发展方式。
记者在衡阳采访时,一位环保官员表示,当下的治污工作虽然非常困难,但毕竟在往前推进,真正要以长远的目光来治理湘江流域的污染,一定要杜绝污染源的增加,避免“边治理,边污染”的情况出现。
上述环保官员希望,当地政府要在对已有的污染企业予以关停的同时,另一方面引进新项目新资金时,一定要严把准入关,对涉污的企业,坚决不能放行。“退二进三”,加快产业转型升级。
不过,放眼湘江流域,矿山开采历史长达数百年,过去粗放、掠夺式的生产模式,留下了太多太重的“包袱”。郴州三十六湾、娄底锡矿山、衡阳水口山、湘潭锰矿等处,露天堆放的含重金属固废就达数亿吨,还有1000多个尾矿库、近10亿吨的尾砂。
株洲市一位官员在谈到产业转型升级时颇有感触:“一些企业搬迁选址难,企业的补偿、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错综复杂,特别是对于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,包袱重、生产工艺陈旧,一下子搬离,往往尾大不掉。”
无论前方的路有多难,总要一步一步前行。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灾区,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走产业转型之路。
湘潭竹埠港地区原有近30家化工企业,当地负责人介绍,所有的化工企业将在今年6月全部退出,退出来的地方将改建成中南地区重要的现代化物流商贸新城;株 洲清水塘工业区,同样期待着“华丽转身”。2013年5月,清水塘工业区启动绿色搬迁,株洲市计划用10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一座生态新城。
评论列表
我要评论